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0309自由時報陳順勝有關中國之研究

針對有學者表示中國有廿多篇瘦肉精研究論文,科學證據讓他們可以「抵死不從」,台灣沒有投資研究,也沒有科學證據案,說明如下:
一、
目前國際公認之食品風險評估方法包括四步驟,分別為危害鑑定、危害特徵描述、暴露評估及風險特徵描述,乃藉由各種管道獲得之文獻資料及本土性攝食量數據以評估風險或制定標準,不一定要親自執行所有研究或試驗才能獲得科學證據。依據他人研究的成果,深入瞭解及分析問題,亦需有專業能力始能客觀為之。本次有關萊克多巴胺之議題,我國即廣泛蒐集各種科學文獻,並依據本土攝食量數據進行評估,作為制定政策之參考依據,符合國際通用之原則。
二、
在國際生物醫學資料庫最為權威之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的Medline網路資料庫上,以「ractopamine」為關鍵字做搜尋,可查獲198篇萊克多巴胺相關研究文獻,其中大多為美國的研究,澳洲、加拿大、日本及南非亦有少數論文。
三、
中國大陸約有30篇之論文,分別於2007至2012年由中國各大學之研究人員所發表,其研究均是對於動物組織中萊克多巴胺與clenbuterol等乙型受體素的微量殘留,尋找更精確與更敏感的檢驗方法,其他如萊克多巴胺的動物毒理與人體試驗之研究,並未在中國大陸本土進行。而在歐洲地區則有14篇,研究內容大多仍為萊克多巴胺在動物組織與尿液之殘留檢測,以及於1994年與2001年探討有關乙型受體素之藥理作用,亦未進行萊克多巴胺的動物毒理與人體試驗研究,據以提出萊克多巴胺不安全之主張。
四、
在同一資料庫以關鍵字「clenbuterol Taiwan」查詢,則有5篇國際文獻收錄。本局已建立肉品殘留來克多巴胺的檢驗方法,並已公告於本局網站,應足以執行食品中殘留萊克多巴胺之管理。
小結:中國大陸所發表之論文大多為檢驗方法之研究,並非為證明萊克多巴胺不安全之動物毒理與人體試驗研究,且我國已廣泛蒐集各種文獻資料進行評估,不會有科學證據不足的疑慮。